top of page

一路“枫”景:我在加拿大私校的留学成长记

本文是多伦多排名第一的女子私校Branksome Hall 优秀毕业生Hannah Zhao 的原创作品, 真实描述了这位看似柔弱, 内心坚强的女孩在加拿大私立高中留学的成长过程。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2013年7月14日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只身一人前往加拿大,14岁的我,留学生活开始于FA,一所坐落于安大略省Brockville小镇上的国际语言学校。因为在同年的2月份,我和家人们已经参观过总共八所安大略省的私校和FA,这样的前提让我在一个人踏出国门的时候有了一份心安和镇定。

 

我在FA度过了9年级和两个为一个半月的暑校。期间,我顺利考入了多伦多市中心的顶尖女校Branksome Hall (BH)10年级,在2014年的9月份成为该校的住校生。这份留学之路上第一个小小的成功也少不了身边老师家长和maggie的引导和鼓励。

 

四年了,2017年,如今的我已经决定了大学的去向——去英国伦敦的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就读全球专业排名第八的传媒专业(media and communication)。

 

大学申请都是我一手操办,外加学校counsellor的帮助和maggie的建议。没有学考标准化考试(ACT/SAT)让我这个一心不能二用的人省下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给写文书和保持成绩。

 

讲真,等offer是个很煎熬地过程,因为这个原因,我把各个国家专业排名好的学校都搜了一遍,向我感兴趣的学校递交了申请。心里想着,申请大学这事儿一辈子也就一次,这也是自己这辈子第一次为自己铺后路,所以眼前有的机会都尽可能抓住。于是呢,林林总总累积起来我一共报了14所大学:

 

  1. 日本的早稻田大学(Wasoeda University)

  2.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

  3.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4. 英国的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

  5. 纽卡斯特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

  6. 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

  7. 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8.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9. 加拿大温哥华的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0. 西蒙飞莎(University of Simon Fraser)

  11.  安大略省的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 St. George Campus)

  12. 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

  13. 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

  14. 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

最终,除了利兹大学,其余的全部录取了。好多人说我是offer王,申啥进啥。秘诀就在于我没有高估也没有低谷自己水平,选择了自己能handle的大学和课程;也因为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学什么并深入了解自己申请的学校和专业,所以写文书的时候满满的自信/专业相关的内容/和对于学校专业的肯定和喜爱。

 

个人认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让个人能力和见识进一步得到提升的地方,要去到一所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别人口中最好最厉害的大学。专业排名对于确定了未来方向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综合排名只能作为一个比拼名气的衡量标准。

 

独自留学加拿大四年,我是住校生活的受益者。14岁独自出国,和同学们一块儿住在学校,不仅仅给自己和远在国内的父母安全感,而我自己也在与不同国家的同龄人一起吃住玩的过程中增长了社交能力。出国第一年在FA,我从结交的日本,墨西哥,德国,俄罗斯,台湾等好多国家的朋友口中了解到他们的文化传统奇闻逸事,开阔了眼界。与此同时,自己英文的口语能力也随之慢慢提升。之后三年在BH我也一直是住校生,多伦多一个大都市对所有人都充满诱惑,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更是如此,但住校有住校的规则,有严格的门禁时间;宿舍不仅离学校近,住宿费也都包含了一日三餐,住校的安全和吃住的便捷是独自在外租房子或住家完全享受不到的。

 

留学之后,不得不说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各方面独立自主性变强了很多。当同校的西人们谈论起将要迎来大学生活的她们将会是第一次离开爸妈,第一次洗衣服, 第一次自己预约理发时间等等的时候,自己心想这些早就是自己独立生活的一部分了。比起出国前所有事情父母包办,如今再回国,所有事情都不需要爸妈操心了。

 

在国内上学的时候,老师同学们一定会比较成绩。初中那会儿,班上大多都是理科特长生,老师们也专攻理科。文理相比,我的文科更好一些,但也算平均。发自内心地说,我更喜欢语文和英文。但在那个班级里,我数学科学的成绩经常是班里倒数。即使自己再努力,不好看的名次还是一次次打击我的自信心。渐渐地我也因为关注名次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知识的最初目的。初三出国来到FA,文理课的难度相对平衡了,我的英文水平也让我在每门课上稍稍占了点儿优势。成绩保持住了,在安省上学,再也没有同学之间成绩的比较,每次拿到成绩单看到的分数只有自己的。渐渐拾回自信心的我重新明白分数只是个衡量自己近阶段学习成果的数字,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现在的自己比之前的自己好一点点,那就是进步。

 

然而到了一个更厉害的环境,第一时间的不适应还是会影响到自己。来到BH的前两三个月,我拿到的成绩单比自己预想的分数差很多,可是自己付出的努力却没少过。突如其来地打击让我一度选择逃避,苦恼着想转学。但多亏了Maggie和学校的advisor(等同于国内班主任的角色,但只负责10个学生左右)的开导,我转学的念头消下去了,听从advisor的建议,向各科老师寻求帮助。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明白在加拿大的学习环境中“主动乐观”的重要性。这里的老师们的本职工作只负责教书,所以不会主动询问你是否有困惑。但是当你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他们永远都是乐于帮助的,所以不要介意面子,只要大着胆子主动开口问,就能解决问题。就像有个老师这么说的“愚蠢的问题总比没有问题好,再说了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是愚蠢的。” 三年下来,我保持着自己满意的成绩,同时也尽可能向上爬;只要踏踏实实付出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成果就能让自己满意。

 

另一个让我终身受益的能力是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控自制力。在BH读的是IB diploma,必修三门HL和三门SL之外,只有完成一篇4000字的研究性论文,一学年的哲学课和150个小时的CAS hour (包括运动,志愿服务,创造三部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这种隐形的压力之下,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控自制力估计很容易被淘汰。这两个能力是我三年在BH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琢磨出来的,很多时候都是吃一堑长一智。比如说因为拖延症次日要交的论文只能连夜赶完,不仅后悔自己如果多点时间修改应该能写得更好,熬夜缺觉第二天虽然交了这科作业,另外三堂课根本听不进去,结果就是一个大写的“亏”。这三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事情不要拖到最后,再不情愿也要提早计划安排;千万不要熬夜晚睡,缺乏睡眠不仅让你今后连续几天精神萎靡,还有导致内分泌失调爆发满脸痘痘的危险。

 

其实可以试试看,如果按部就班每天分块完成计划,反而还能多出时间看书干感兴趣的事情,也能保证一天8小时睡眠,每天有精神听课。这样一来,我有了时间搞社团跳自己喜欢的舞,放学周末做志愿服务不耽误学习时间,早睡早起还有时间一周锻炼三次,与此同时还解决了IB diploma毕业要求的150个CAS hour (日积月累总共积累了将近500多个小时)。

 

再次回到申请大学的话题。学习上的成就,学校发向各校的成绩单上的数字就能证明一切,这样一来,文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世界上比你成绩好或者差的人多了去了,而高中生活最有价值的是我们这三四年的经历里的成长和感悟。建议刚进入高中9/10年级的小留们赶紧建立一个个人档案,把所有参加的活动都具体地记录下来,最好概括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感悟。参加活动不是为了参加活动不是为了写文书有料而参加,你要喜欢你在做的这件事,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悟是最宝贵的。一定要自己写文书!经历是你自己的,体会是你自己的,成长是你自己的,别人代写怎么可能来的比你自己写的走心?

 

但是,拿着文书草稿找身边可靠的老师寻求修改意见是需要的;英文毕竟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语法方面也还是需要老师们的把关。由于我申请的专业是文科,传媒专业,申请安大略的四所大学并没有花我很多工夫写文书,严格意义上说那些都不算正式的文书,很多都借鉴于我英国的文书。可是单单英国大学一篇500字文书花了我一两个月时间,期间和老师讨论,前后修改了十多遍,不得不说写文书是门非常有趣味的艺术。撇开文书的专业性,当亲手写一篇文书的时候,我会回顾过去几年的经历,也是在那时候,我突然发现并感叹,这四年一路走来,原来我变化成长了那么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