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请让老师认识你!
“让老师认识你”不仅是指让老师知道你的名字,更指让老师认识你这个人。
许多大学的许多课程是一两百人的大课,老师只来上课,下课就走,实验课和批改作业以及课后答疑都是助教来做。试想一下,这样的大课堂,这么少的接触,老师认识的学生能有几何?但在申请研究生时,推荐信又是必不可少的申请材料,只有足够了解你的教授才能写出有力的推荐信。
本文作者是一位加拿大公立教育学院计算机系的教授,他将以自身的经历来讲述他和他的学生的故事,分析一下大学生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老师们在众多学生中认识你,记得你。
1、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同学
我力求开展启发式教学,欢迎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力图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从另一角度来讲,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感染我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学质量,如此相得益彰。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独自一人在前面唱独角戏,底下哗啦啦睡倒一片,或者看手机的,看电脑的,就是没人看讲台,那谁还有精神头讲课呢?最后受损失的还不是学生!同学,互动式教学不能没有你的参与。
我时常会跟学生说,”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know it. Also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don’t know it.” (如果懂了,请你告诉我。如果不懂,也请你告诉我。)我的意思是,如果都懂了, 我就不啰嗦了,课程继续进行。如果不懂,我们可以再慢慢多花些时间把它弄懂。
俗语说,“There are no stupid questions.”(世上没有愚蠢的问题),不管你以为它多么简单甚至愚蠢,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没准儿其他同学也有相似的困惑,或许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再讨论的知识点也说不定呢,你说出来是帮大家的忙。如果没人提问,老师以为都懂了,就向下进行,你的问题被湮没了, 本来提出来几分钟就可以明了的问题,“藏起来”之后恐怕要多花不知多少倍时间才能搞清楚,而且还失去了一个让老师认识你了解你的机会。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勇于提问。
我欣赏课堂上活跃的你,不管观点如何,回答正确与否,我知道至少你在用心听讲,你有自己的思考,你的态度积极向上。这样的你,老师自然是喜欢的,会不由自主地多一分关注,也愿意多花时间尽其可能给予帮助。
2、课下跟老师多交流的同学
经常有学生在课后找我聊天,聊聊职业愿望,未来发展方向,行业趋势等等,我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诚相告。
学生 Z 跟我说想考我母校的研究生,我自是高兴,我们一起研究、讨论、分析,最后确定了他的研究方向,选好了意向导师 L,恰好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位老师,借此机会,我给导师 L 发了email,聊聊天,并诚恳地推荐了 Z 同学。果然,Z 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入读 L 导师门下,而今已经顺利毕业,于多伦多就业。
接下来我再分享一个给学生“走后门”的例子。我在课堂上和大家提到了一个我带学生完成的项目,课下有同学 J 来找我,表示他也想参加类似的项目。当时我的项目已经完成,但知道系里有另一位老师刚刚接了一个项目,很快就会招人,我直接将 J 推荐了过去,后来 J 还会经常来跟我聊聊项目进展情况什么的,是个非常懂事的学生。
Don’t be shy. (不要不好意思)如果你真的需要帮忙,说出来,老师是会尽量帮忙的。有一次我在法国巴黎度假期间收到学生email请我写推荐信,他在申请渥太华的一份工作,有些着急。我当时假期行程很紧而且很累,可我知道这是个优秀的学生,同时知道这份工作对他很重要,终于在凌晨3点,我发出了给他的推荐信。事实证明我的熬夜是值得的,他的job offer(工作聘函)让我非常欣慰。
在北美,无论求职还是求学,推荐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早已记不得给多少学生写过推荐信帮他们成功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或者继续求学深造,我之所以能努力推荐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抓住机会,首先,他们真的很优秀,值得推荐;再来,他们平时给我的印象很深,给他们写推荐信会言之有物,真实可信,雇主或导师因此会对该生有个正面的具体的鲜明的印象,推荐信是从一个值得信赖的角度证明其优秀。
3、人品好的同学
大学老师和学生的交往非常有限,对学生的人品了解不多,可以见得的特征有“诚实”和“乐于助人”。
学校里我很喜欢看到的场景之一是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甚至辩论,彼此帮忙,以及问题解决后的欢呼雀跃!班里总有同学是不愿意“麻烦”老师的,他们更愿意找同学帮忙。同学之间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会更有效,他们背景相似,相互学习没有压力,有时会为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转而又可以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喜欢并感谢班级热心的同学,他们有时会花上1,2个小时帮助其他同学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乐于助人的你,老师都看在眼里。
班上也会有同学偶尔耍个小聪明甚至作弊,老师也心中有数。如果两个作业有抄袭的嫌疑,我能知道谁跟谁抄的,从网上抄的作业也可辨出。就像不能以身试法一样,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考”我而心存侥幸地去作弊,老师真的能发现。
下面是个不那么愉快的例子。我们有个大型作业需要2名同学组队合作完成,具体分工要2人自己协商解决,这也是作业目的之一,锻炼团队协调合作能力。交作业时要标明每人所做内容,以便评估他们分别做了什么,质量怎么样。作业结束后,学生 D 跟我抱怨他的队友 T,起初他以为 T 是好学生才愿意和他结伴,作业开始分工的时候很正常,每人差不多的工作量,随着时间的推移,T 的那份工作进展缓慢,做得差强人意,有部分结果也是浮皮潦草,粗制滥造,关键是每次 D 询问起来时,T 总是信心满满,一副绝没问题的样子。随着deadline(最后期限)的临近,T 又推脱说他有多么地繁忙,实在没时间做这个作业。因为最后分数是由作业整体情况而定,无奈之下,D 只得又努力独自把 T 剩下的工作基本完成, 因匆忙而就,质量也不是很高。从他们递交的“每人完成部分”列出的内容看,我相信 D 说的情况基本属实。
后来 T 想申请研究生来找我作推荐人,我只能抱歉地推拖了,因为我不能虚假地推荐他,同时也不想如实地陈述他的表现而害了他。
4、愿意挑战自我的学生
有一些学生给我印象深刻不仅是专业能力强,还因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是真的喜欢,也愿意花更多时间钻研更深的甚至超出课程本身的内容。
我有个女学生 M,温婉秀气,不多言语,每次上课坐在前排,认真听讲,回答问题非常准确,看得出是有一定基础的。聊天得知,她因为喜欢,高中时修了一些计算机课程,还自学了许多相关知识,现在想学得更系统,更深透一点儿。基于她的情况,我在布置作业时会特别跟她说,“作业的基本要求是这样这样,如果你愿意,可以进一步优化,做得更深更好,比如怎样怎样。”她就微笑着答应了,之后交上来的作业一定是比基本要求好得多的结果。
在一个北美计算机开源项目比赛中,M 和队友合作取得了不错成绩,由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Lee颁奖,她的成绩和照片在学校网站上刊登,她灿烂的笑容,至今还在我眼前浮现。
在大学里,让老师认识你,了解你的追求,知晓你的愿望,老师会尽其可能地施予帮助。当然,也只有你自己积极进取,努力了,优秀了,老师们才能更好地助你抓住机遇,实现梦想。